2010-09-30

Mendelsshon String Quartet No.2, Op.13

分享至Plurk

咸認為孟德爾頌(Mendelssohn、メンデルスゾーン,1809~1847)是位幸福的作曲家,因為他出身富裕(他的名字Felix就是「幸福」的意思),不用為生活發愁,一生也沒有經歷什麼挫折。所以普遍認為Mendelssohn的音樂,可以聽到甜美的旋律,但是卻少了生命的沈思與重量。




孟德爾頌登記有案的弦樂四重奏總共有六首。我雖擁有兩套全集(一是 Emerson 弦樂四重奏團在DG的錄音另一則是Leipzig 弦樂四重奏團在MDG的錄音),但只聽第三號弦樂四重奏以後的作品,因為這些作品有著典型的Mendelssohn風格:甜美如蜜的旋律(雖然也有人認為這些作品的內容空洞,成就還比不上早期兩首作品)。偶然的機會下,我聽到了Mendelssohn SQ No.2,OP.13。那是去年(2009年)英國BBC Fiddle Festival的現場演出錄音。不聽還好,聽了大吃一驚,暗忖:音樂開頭的沈靜感,這根本就是貝多芬晚期弦樂四重奏的風格吧!我是抓錯檔了嗎?抑或是節目主持人放錯帶子、把Mendelssohn播到海頓晚期弦樂四重奏去了?反覆聽了兩次,發現曲子後半段才比較有像浪漫樂派而不那麼像貝多芬,這才確定這音樂是Mendelssohn的作品,也吃驚於其是如此異於他後來的弦樂四重奏作品。

第二號弦樂四重奏的作品編號(OP.13)雖然排在第一號弦樂四重奏(OP.12)後面,但是卻比後者早兩年完成,只是到了1830年才發表,因此說這首作品才是Mendelssohn的第一號弦樂四重奏也不為過哩(扣掉他更早那些習作不算的話)。的確,正如我的第一印象所說的,第二號弦樂四重奏寫於 1827年,在時序上的確往前承接了貝多芬晚期弦樂四重奏的風格;貝多芬正是於1827年逝世,而兩年前他出版了最後一首弦樂四重奏(OP.135)。貝多芬在世時,大家對他的晚期弦樂四重奏反應冷淡,包括Louis Spohr以及Mendelssohn爸爸在內的人都認為貝多芬晚期弦樂四重奏不但演奏困難,曲子也是有點難以理解;Mendelssohn卻很喜歡這些作品,不但演奏它們,還加以分析。因此,他的第二號弦樂四重奏,除了模仿貝多芬作品編號135裡頭動機發展的方式之外,還挪用了貝多芬OP.130、 OP.132,以及OP.95的素材。

本首作品由四個樂章組成,演奏時間約30分鐘。

[1]Adagio – Allegro vivace(慢板-活潑的快板)

[2]Adagio non lento(勿太慢的慢板)

[3]Intermezzo: Allegretto con moto – Allegro di molto(間奏曲:稍快的稍快板-非常快的快板)

[4]Presto – Adagio non lento(強有力的推進-勿太慢的慢板)



第一樂章開頭的四個音符,是貫串整首樂曲的動機,在後面的音樂還會不斷出現。頭三個音符來自於Mendelssohn稍早寫的一首歌曲裡的動機” Ist es wahr?”(Is it true?)這種引用手法源自於貝多芬最後一首弦樂四重奏OP.135裡頭” Mass es sein ”(Must it Be?)的寫作方式,以簡短的動機不斷質問整首音樂。因此,正如先前所說,Mendelssohn這首音樂一開頭就讓人想到貝多芬晚期弦樂四重奏,只是 Mendelssohn表現情感的力道有著更大的跨度,這是浪漫樂派的特徵。序奏之後進入奏鳴曲式的快板,請記住第一主題,因為在第四樂章還會出現。第二樂章也是濃濃的貝多芬風格,Mendelssohn以方式賦格寫作,這在他後來的作品裡頭是比較少見的。第三樂章是個變奏曲,梢快板裡頭由小提琴演奏主題,然後次第進行主題的變奏而構成快板。第四樂章也是有濃厚貝多芬風的音樂,最後回到第一樂章的主題以及慢板的四音符動機,音樂在平靜中結束。




http://www.youtube.com/watch?v=CBPvR5rm-uI

(貝多芬弦樂四重奏Op.135,by Emerson SQ)

雖說是四樂章的音樂,但實際演出時並不中斷;因此可以看成是一個樂章內音樂有機的運動,樂曲速度以「慢─快─慢─快─慢」呈現,coda又回到開頭的主題,首尾呼應,使得整首樂曲在內在邏輯上是一致的。

總之,第二號弦樂四重奏是Mendelssohn向貝多芬「致敬」的作品,所以處處有著他人的樂句與風格,但也並非一無可取;它讓我們看到年輕孟德爾頌嘗試模仿晚年的貝多芬,以動機、發展、對位,以及樂曲結構設計來寫作音樂的嘗試(題外話:或許這正是我老覺得Mendelssohn的有名作裡頭的發展部有點沈悶無聊的原因?他中晚期作品的發展部的確少了些各主題之間該有的張力和衝突,以及繁複的發展手法;這使得酣美的主旋律在反覆聆聽之下很快就覺得膩了)。究竟是年輕的Mendelssohn還是成熟的Mendelssohn比較有原創力,大概是個見仁見智的問題;但是第二號弦樂四重奏至少讓我們知道所謂的「天才」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而「成熟作」之前也有無數的試作與模仿作。由於這首作品處處有著貝多芬晚期作品的影子,因此在評斷演出好壞時也不自覺地也沿用了對於貝多芬晚期作品的標準:也就是要能夠在音樂裡聽到平衡、清晰、乾淨、沈穩這些特質。今天獻上的是CAVANI String Quartet 2009年一月在克里夫蘭的演出:




http://www.youtube.com/watch?v=20ew2ejfFzc

 

原文轉載自:http://bloggerclub.info/index.php/action-viewnews-itemid-304

----------------------------------------------------------------------------------------------------


《相關商品》

《延伸閱讀》



文章來源 >> 樂天市場網路購物網-日本NO.1的線上購物中心

本文同步刊載於 Mendelsshon String Quartet No.2, Op.13 - 樂天誌

- 樂天市場

分享至Plurk

blog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