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7-29

《這不是一部愛情電影》那它是...?

分享至Plurk



這不是一部愛情電影

從此以後,王子與公主過著_____________的日子?

李桐豪、宅女小紅、孫梓評、曾寶儀、黃皓傑、魏如萱、DJ小樹 等藝文圈男生女生大聲疾呼

:「醒醒吧,親愛的,這不是一部愛情電影!」

☆ 純情影癡膝關節嘔心瀝血、淚流滿面,終於推出第一本愛情電影書!

☆ 沒有專有名詞、沒有冷僻知識,書裡面只有滿滿的愛、愛、愛!

☆ 橫掃各地影展、讓你苦哭甜笑的經典電影,全是你的愛情諮商資料庫!



 

《精彩內容。搶先試讀》

◎膝關節

我的筆名配上構寫這些電影落幕後的愛情拾穗,其實很不搭。所以這些文章發表時,並非以膝關節三字登場,而是用另一個看起來比較文藝美幻的羅斯提。至於羅斯提的出處,就不在此多敘了。

寫愛情談愛情,紙上談兵永遠駕輕就熟,但現實生活中,豈有命理星象塔羅牌專家能為自己開創超完美康莊大道。

我的意思是,沒有人能穿上理想無瑕的愛情金衣。每個人披上的那件不見得永遠合溫,冷熱總難恆溫。感情生活中沒有櫻花牌熱水器,不會有人到府維修。感情壞掉得靠自己,沒人能為你指點迷津。這本書不能,但理論上應該可以奏出些共鳴。你望文生義,對號入座,知道這些失衡秩序,原來在這些電影裡也能讓你深感相映成趣。

如果說,撰寫這些漫無目的的無病呻吟羅曼史文字在你眼裡看得尚顯順眼,請別誤會我天生情感豐富。愛情的萬分美好向來是站在失敗者角落,失去後學習珍惜,試圖拉近犯下惡劣錯誤的那個莽撞少年,追問著他為何這麼不珍惜或不瞭解她,結論就一個字,一個字逐步浮現在字裡行間。

我總是想起胡立歐那首歌To All the Girls I,ve Loved Before裡寫的「To all the girls I once caressed/ And may I say I've held the best/ For helping me to grow, I owe all that I know/ To all the girls I,ve loved before」嚴格講起來,我得感謝生命裡那些讓我多情而失禮的女孩們,沒有她們的包容與離去,我在感情上的頓悟仍舊蹣跚。我永遠記得幾次眼淚決堤的瞬間,滾燙淚水滑落臉龐時,彷彿把整輩子的淚用到底限。當我這麼誤以為時,原來還有下一次暴走等待著我。愛情悲劇的終點都是一樣的,但我們會懷念起點的點點滴滴。

學習幾次挫敗後,自以為懂了,其實還是不懂。直到有一天試著把心痛化成文字,希望每一次按鍵敲打,就能稀釋當時傷感。幸運地,確實如此。幾千字能忘掉一段痛,怎看都是筆划算的交易。更何況,慢慢地不痛了。重新看昔日年少,似乎不這麼慘情。

這麼寫著,並非代表此刻的我就是戀愛萬事通。我們面對一生的羅曼史習題永遠落後,才剛瞭解了,卻又放手了。百般不甘心,萬般不由人。

會以《這不是一部愛情電影》當書名是非常挑戰的,書名取這麼長,我又不是書市常賣達人,可能會讓人覺得名稱拗口太長很做作,刻意耍文藝腔。但這是有意義的。

眼尖的人會識出這書名語出於《戀夏(500日)》的台詞。這也是近年難得一部讓我頗感趣味的愛情電影。它提供我們誤讀的樂趣,且實不相瞞,大部分的電影心得都可能是一場誤讀。不過,誤讀並非全然負面。誤讀原本就存在於普羅文化中,許多人甚至以為自己的誤讀等於全盤解讀沾沾自喜。

而,愛情何嘗不是一場華麗的誤讀?你「誤盼」對方心意,也扭轉自己,努力適應另一個人。你以為這行得通,下定決心,許久後才發現自己在單行道上逆向,小心翼翼地,卻還是四處碰壁,怎有本事繞出迷宮?

這麼多年來,我身旁圍繞著求愛女子,她們並非不懂愛情,也不是拒絕愛情,我看著她們,覺得這世上願意用心認識愛情的男人似乎滅跡。男人們寧可在電腦前或是手機裡建立深厚曖昧路徑,也不見得肯面對面談心聊愛情。

所以,我用女性角度理解她們眼裡的愛情,讓這些散詩殘文包裝著我想像的女性心思。可能我做得不算成功,因為曾寶儀與娃娃都說,一看我文字就是覺得很男生。還好有些網友長年閱讀我文字曾一度以為我是女性,只要有一個人這麼認為,我就覺得算達到目的了。

《這不是一部愛情電影》是以偽裝女孩的靈魂想像怎麼尋找愛情的文集,它不是影評(事實上我也不喜歡用影評這兩個字,我一直相信這兩個字是學者教授才有資格用的),電影裡的情節是我們生活縮影,只是一小區段,我還是努力放大了能著墨的極限。一次又一次,加上每周的截稿,我可能一會看著《康熙來了》,高分貝放聲賤嘴笑完後得回到桌前變成另一個人。或是在疲於奔命的試片工作與新聞採訪中,還得擠出半點堪稱有血有肉的發夢情詩。

於是,於是,感謝陪我走過浪花青春的妳們,每位都是不滅的恆星。希望妳與你的愛情,還不斷地燃燒著。

 

試讀一

雙向治療的愛情聲音

我們都是愛情裡的偏執狂,堅信某種理念。一旦離開世俗習以為常的軌道,我們就因為對愛的偏執,而漸離溫暖情愛召喚。

改編自知名小說的電影《為愛朗讀》,敘述一位三十多歲的德籍婦女漢娜與一位十五歲的男子麥可相戀,他們從肉體上的貪愉,抄這條捷徑進入彼此心房。漢娜要求麥可共赴巫山前為她朗讀書籍,麥可為了贏取佳人芳心,激昂地為她道述一本又一本的小說,讓漢娜領會另一個世界。而文字更透過朗讀者的口條而披上不同外衣,也正式擁有生命力。

為何漢娜要求麥可為她朗讀?因為漢娜不識字,她卻又是如此驕傲地不願意承認文盲身分。甚至在認識麥可之前,她還在納粹黨衛軍單位,淪為替政府執行猶太人滅族計畫的打手。

她更因為不識字,犯下重大惡行也不自覺,或是突顯了文盲背後更大的隱性危機,就是服從政黨為最高原則,反倒缺乏基於人道關懷為出發點的自省。而男主角麥可長大後成為律師,回顧起他和漢娜共度的短暫人生片刻,更無法形容是喜還是悲,因為他不明白,要把漢娜視為愛人還是罪人。

是罪,就難以圓融。是愛,就理應包容。

然而,麥可無法相信自己愛上一個罪人。在愛情面前,女人多半成了殉道者,為愛犧牲,為愛奉獻也都在所不惜。男人則普遍成了猶豫不決的優柔寡斷偽善者,你可以拿千百個理由來質問麥可為何不在法庭上高聲嚷道漢娜根本就是個文盲,證明那些文件作業就視同渾水裡的泥沙。但是,漢娜犯的錯,在亂世渾水中,又能錯到多嚴重的程度呢?

於是,麥可怯懦了。他並沒有在法庭上為她出頭,他選擇割捨情感,對俗世情愛冷眼以對。他更過著優雅高貴的上品生活,相對於十五歲時的稚氣羞怯,現在的麥可是社會的巨人,但反觀在愛情裡,他可能連當影子都不夠格。

至少影子還有主人,他卻沒有。他的心思紛亂起舞,永遠和另一半保持適當距離,冷漠是最佳保護色。也難怪他婚後不順利,離婚收場。一夜情成了睡前甜點,嘗完了,麥可本想努力討好另一半,甚至做早餐給對方吃,對方卻早就有自知之明,草草離去。

終究,麥可的心結也只有漢娜才解得開。所以麥可重新為愛朗讀,他開始了一本又一本的朗讀工程,錄成錄音帶寄給終生囚禁的漢娜。為愛朗讀的意義在此有了新解。一是麥可重新回歸感情領土,二是漢娜更透過反覆聆聽麥可的聲音再對照書本,才讓她拋下昔日自尊,總算開啟了學習的意義。

為愛朗讀的聲音,終究成了兩人的雙向治療,漸漸地成了麥可與漢娜的救贖,但還是改變不了兩人闊別數十年的事實。麥可最後探監,彷彿給了漢娜一絲希望。證明這世上還有一個人值得她義無反顧地盡情擁抱,但麥可離去時的神情,似乎不帶情感。漢娜一怔,雙眼皆是嘆息。於是她選擇在麥可隔天到監獄接她假釋出獄時,踩在那些曾經是這麼熟識的書本上自盡,向世界告別。

愛,怎會變得這麼悵然?百般失望既改變不了死者的淚顏,卻讓麥可總算對唯一的女兒打開心房,重新朗讀那段夏日戀曲。緬懷與朗讀都是如此地抽象,沒有遺憾,我們不會懂得緬懷的感動,沒有朗讀,麥可與漢娜不會有那麼一段揪心的羅曼史。

《為愛朗讀》為愛情拋出一道用淚水築成的長堤,但流過了淚,才深知,愛情的最佳收看角度,終究是仰頭凝視。因為,那不是凡人輕易抵達的高度。

 

試讀二

獨處的必修學分

獨處,對某些人來說,是可怕空轉狀態。很難獨自一個人過生活,無法想像入夜後的寂寞。不斷地耽溺在各式各樣的愛情組合或是瘋狂工作中。靠這些方式消耗掉、排遣那些急著甩開的時間。

茱莉亞.蘿勃茲主演的《享受吧!一個人的旅行》敘述職場女性「小莉」伊莉莎白.吉兒伯特曾經是那麼地渴望婚姻,於是投身嫁給了心愛的史提夫。但兩人慢慢地對生活價值觀有了歧見,懷孕不順利,小莉發現自己不想困在婚姻中。於是火速提議離婚,並鑽入另一個男人大衛懷中。絕望時,我們的愛情本能朝向踏入另一段充滿興奮的迎新之旅。

作者在書中形容:「大衛就像她的貓草。」那是一種佈滿原始誘惑氣味的植物,對貓來說。每個人都在尋找屬於自己的貓草,可能是一夜情,可能是網路視訊,也可能是挑戰禁忌。

很快地,心靈空缺的那一角還是浮現,不會被短暫的濃郁性靈相依而掩蓋過去。於是小莉才決定前往義大利享受美食,到印度祈禱身心安頓,最後去峇里島體驗人生至福。

小莉的出走或許是很多女性的期待。她們渴望從一成不變的制式節奏轉入陌生模式,從異國風情裡尋找失落已久的熱燄汁液。新的國度代表全新體悟,學習新的人生獨處。赫然驚覺,原來除了應付學業、愛情、事業之外,多少人從沒理解如何與自己打交道。殊不知這才是人生的必修學分。

小莉在義大利、印度及峇里島這三個國家學習著不同的文化習俗、宗教信仰。但回過頭來,小莉逃避的愛情幽靈始終纏著她,讓她難完全卸下心防,也不容易重新接納另一個人。

我們之所以墜入愛河,多半是貪圖感受那種陌生新奇。或說,有千百個理由讓我們追尋愛情,還念茲在茲,但力抗愛神召喚的理由多半雷同,那就是,我們已經沒有本錢再受一次傷。

小莉在片中最後遇到的斐利貝也是中年離婚,現代人彷彿不離婚就像沒真正經歷過婚姻生活似的。如同美國那句玩笑話俗諺:「第一次離婚是為了準備下一次比較完美的婚姻。」斐利貝也怕受傷,小莉更怕。人們在迎接愛情時總是幼稚嘻鬧,那樣的失態代表了欣喜之情。也難怪許多人開始經營愛情後,就意興闌珊,走進婚姻後如嚼蠟乏味,有時,只是靠彼此相愛證明自己存在。

影片大幅刪減了印度的戲碼,峇里島的愛戀則多加了些油醋添味。小莉在書裡不斷深掘的,關於那些心靈困苦、對現實生活的不滿足/無力感,其實在電影裡稀釋了許多。一個人的旅行等於是場修行,重新審視我們行走時的步伐,那些關於你想要的、你可以有的。妳願意帶多少行李隨身出走,最後又願意帶著什麼樣的領悟返家。這終究是場人生價值觀撞擊,就算會遍體鱗傷,與眾人/社會主流價值背道而馳,到頭來,妳才不會以為自己老是戴著一往情深的善變/多慮面具度日。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逗点文創結社《這不是一部愛情電影》




《延伸閱讀》



文章來源 >> 樂天市場網路購物網-日本NO.1的線上購物中心

本文同步刊載於 《這不是一部愛情電影》那它是...? - 樂天誌 - 樂天市場

分享至Plurk

blog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